从图灵测试到Chat-GPT 60余年来人工智能是否真正步入春天-焦点简讯
在电影《人工智能》中,因为机器人开始拥有了独立的意志和思考,开始对抗和反击人类,这似乎也成为了我们对人工智能能力最大化的一次“终极想象”。
在现如今,人工智能的概念已经遍布我们的生活,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的AI投入资金也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世界各地的公司都在采用人工智能系统,因为他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人工智能赛道的未来发展方向。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开始出现的60余年以来,人们在“让机器变得更像人类”的努力和探索从未停息,这数十年来的起起伏伏,也让人工智能见证了人类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革新。以史为鉴,或可能让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产品和探索走得更远。
(资料图)
人工智能的黎明与寒冬 让AI成为可以研究的科学
1950年,被尊为“人工智能之父”的艾伦·图灵展开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图灵首次对机器的“智能”做出定义: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则可以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1956年夏天,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讨论会,麦卡锡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也普遍被认为自这一年诞生。麦卡锡认为,人类学习的每一个方面或智能的任何其他特征原则上都可以被精确描述,以至于可以用机器来模拟它。
但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人工智能”或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一个事实是,那次会议以来的几十年,人工智能领域经历了数次“寒冬”,这让无数从事研究的人员经常体会到幻想的破灭。
60年代,一些人工智能的拥护者们不断乐观鼓励美国和英国的政府机构将资金“肆无忌惮”地投入研究当中,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甚至提出了,“在一代人之内,创造‘人工智能’的问题将得到实质性解决。”
然而不久后,政府资金就开始枯竭,越来越多人认为人工智能的研究除了炒作之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因此,70年代似乎让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寒冬过程当中。
80年代初,符号主义AI的研究人员带来了人工智能新的“鼎盛”,锁定特定学科的人工智能研究,得到不少法律或医学专家的认可;但在80年代末,符号人工智能的研究再次陷入低谷,人工智能需要专门的硬件,而巨大的花费却难以计算回报,与此相比普通的台式计算机取得了更大的市场优势。
就这样,人工智能的发展伴随着巨大的波澜起伏,但人工智能在相关支持者的拥护之下,却从未真正消亡。直到上个世纪末,随着计算机、芯片、软件、互联网等多个领域的大规模发展,也为人工智能重新唤起了“春日之梦”。
技术飞速发展为人工智能注入新动力 AI商业化已列出“时间表”
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正在日益脱离“喊口号”和“包装概念”的时代,正逐步进入稳定的发展轨道当中。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在各个行业落地,人工智能的成果和场景实践也开始层出不穷。
在这个过程中,Google提出Transformer架构,成为大模型领域的主流算法;Nvidia开源的Style GAN,让谷歌量子霸权论文正式登上Nature;波士顿动力机器狗Spot即将商用;Chat-GPT从对话到创作无所不能;阿里推出全球最强AI芯片含光800,AI换脸和AI人脸识别成功协助警办案……这些案例表明了,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日益地融进生活,而并非停留于研究和实验室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抗击疫情的全球背景之下,人工智能更是展现出了即使在人与人交往严重受限的时候,它们也能独立工作、创造便利。例如,人工智能在收集信息、数据汇总、数据更新、流行病调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均大显身手。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267.4万余家,其中,2023年一季度新增注册企业17万余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涨6.8%;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以39.9万余家位列区域首位;江苏、北京分列二、三位,分别拥有22.4万余家以及21.8万余家。
天眼查还显示,从成立时间来看,53.6%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成立于1年以内的相关企业占比27.7%;在融资层面,人工智能产业自2023年1月以来,融资事件合计发生143起,融资金额超800亿元。
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经历了历史上的几次寒冬之后,并未从世界上真正消亡,而在当下诸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型的助力之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而另一方面,随着各行业各领域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人工智能凝聚全球智慧、助力全球经济复苏的力量更加突显。
不可否认的是,接下来人工智能还将进一步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无处不在。虽然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会有高峰和低谷,在漫漫人工智能发展长河中,应保持乐观也保留理智。但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必将发挥长处,造福人类生活,并积极促进经济发展。